《诗乡十年》万枝秀
从2005年我县荣获全国《中华诗词之乡》以来,风雨兼程,一路花雨一路诗,一路欢语一路歌,十载诗乡缀满花,绽放的诗词之花,越开越艳,香飘熏陶千万家。盱眙的山山水水处处都有景,处处都醉人,处处都是诗;诗词环境,诗词育人,已经成为盱眙这座山水旅游城市的一个亮点,一个光灿灿的烫金名片。
十年来,中华诗词是大踏步地走进了千家万户,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,青山绿水皆诗情,诗意的城镇,诗意的田园,诗意的校园,人们沉浸在诗情画意的海洋里。“学诗做人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而奋斗”、“不学诗无以言”的名言,己成为人们的共识。看什么、赏什么都想写诗,日落日岀都是画,月圆月缺皆是景,花鸟虫鱼沁人心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农民诗人和春蕾诗花如雨后春笋;父子、夫妻、兄弟、姊妹、爷孙同写诗词的比比皆是。连耄耋之年的老朽,也激发了写诗、读诗的热情。读诗,其实就是心与心的交流,灵魂与灵魂的交流,充分理解诗人的构思和诗的意境,既陶冶人们的情操又激发人们的意志,更提高了创作水平。所以我与《都梁诗讯》、《淮山诗苑》等诗刊结下了不解之缘,既是忠实的读者,又是最大的收益者。
我从小受父母亲的熏陶,就酷爱古典文学和唐诗宋词,后来参加工作,却受大环境的影响和旧有思想的束缚,只能写写新诗,对格律诗几乎淡忘殆尽。改革开放以来,大力提倡继承弘扬国粹,盱眙县诗词学会顺应时代潮流,创刋《都梁诗讯》,为广大诗词爱好者提供学习和写作的平台。我虽爱好诗词,但知识贫乏,文墨羞涩。开始时写的虽然较差,但诗刊的编辑们帮助修改发表,给我极大的鼓励,增强了我创作的信心,提高了我的创作积极性。今天我的诗词写作水平有较大的提高,经常在《盱眙日报》、《都梁诗讯》、《淮山诗苑》等报刊上发表,并岀了自己的诗集,这与广大诗友的帮助和编辑们的指导是分不开的。是《都梁诗讯》、《淮山诗苑》给广大诗友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,为老年诗友开创了第二人生,给诗友们展现自我的机会;是《都梁诗讯》和《淮山诗苑》让大家结识了许多诗友,带进了百花齐放、绚丽多姿的诗苑。
《都梁诗讯》、《淮山诗苑》等诗刊涌现了许多个性鲜明、情感挚烈、内容充实的诗词作品,为弘扬中华文化、繁荣我县的文艺创作作岀了贡献,为我县成功创建全国“中华诗词之乡”立下了殊功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,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,成为县委中心工作的宣传服务窗口。今后更应该坚持和发扬,把诗和心灵同时袒露在读者面前,“诗缘情而绮靡”,诗总应该以情动人、动人以情。诗应该是生活中真善美的结晶体。要做到这奌,必需按照总书记的要求:“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,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,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,要静下心来,精益求精搞创作,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。”不能靠标语口号的罗列和华丽词藻的堆砌,更不能靠散乱现象的杂陈和猜不透的谜,而是靠形象、意境取胜。
十年来,《都梁诗讯》、《淮山诗苑》等诗刊在提倡诗词普及方面作岀了一定的努力,让诗词进机关、校园、工厂、农村和社区,让诗词创作成为大众的事业就必须普及。但只有普及没有提高,那么这种事业就会缺少魅力,减弱活力,因而也就会丧失生命力。所以在荣获“中华诗词之乡”十周年之际,呼吁全县每一个诗词作者,一定要认真学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的“深入生活,扎根人民”的重点阐发和重申的文艺创作理念,来提高自身的艺术创作水平,为人民和广大诗词爱好者提供更多、更好的精神食粮。并欢迎对诗词有创作兴趣者积极参加到诗词创作队伍中来,为盱眙发展的突飞猛进,谱写美丽的诗篇,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、早日实现中国梦而献出各自的光和热,让传统诗词这束民族之花开得更加灿烂辉煌。